找到相关内容1222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无力超升的世界── 当代西方文化动向感言

    但我们可以指出:他是力图把真理观念从自然世界回归社会,而社会并非外在于个人(观察者)的自存之物,所以科学知识所预设的主客二元的认知格局在此必须舍弃,这样我们反而有可能深入存在,解决具体问题。  上述所...在以观察者的身份,以探求知识的角度来看世界,甚至来看他自己,所以永远都停留在观察,而与世界划下鸿沟,以致不断要求检证或否证。这是一种外向性和二元性的思维,其死穴已为休谟所指出,上述几位当代学者的转向,...

    霍韬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5448740.html
  • 《坛经》的版本及其思想

    看心看净,以此作为泡通此岸与彼岸世界的桥梁,亦即通过外在的拂拭(如不动坐禅、持戒定慧等有意识的修行)使自性焕发光彩。这样,他在最后的关头仍停留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,没有完全达到中观正道,故其自性成佛论就不彻底...要通过认识自性而打通内在与外在的对立。二元认识论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利刃,但它也造成了人与自然、物质与精神、主观与客观等种种隔阂对立,把一个完整和谐的世界(包括人自身)割裂得支离破碎,各执一孔之见而...

    韩 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1663974.html
  • 印顺《中国禅宗史》序

    ‘即事而真’,而到底是心外觅佛。所以在说明上,不免有二元的倾向(其实,如不是二,就无可说明)”。  这一段话的主旨是在说明中国禅宗是以“内在超越”为特征的。佛教作为一种宗教自有其弘扬教义的经典,一套...不靠外力,只靠禅师的内在自觉就可以成佛,这样就可以把以“外在超越”为特征的宗教变成以“内在超越”为特征的非宗教的宗教,由出世转向入世,从而克服了二元化的倾向。这种转变,是否可以说禅宗具有某种摆脱传统的...

    汤一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2167020.html
  • 死亡的过程

    不是月光在虚空中照耀,而是整个虚空充满了白色的光。概念化的念头已经消失,除了鲜明的白色之外,没有任何事物显现,这就是你的意识。然而,一种微细的主客感依然存在,因此这个境界是些微的二元化。  六、你的心转变到一种红色或橘色的浩瀚,比以前更鲜明,没有其他任何事物显现。它就像充满了阳光的晴空,这并不是太阳在空中照耀,而是虚空本身充满了红色或橘色的光。在这个状态中,心的二元化更为减少。  七、你的心本身...

    丹珍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40877323.html
  • 禅与西方思想(续完)

    名称而已。此外,普遍的如和法性在佛教中被认识为非实体性的和非理论性的“空”。由於理或普遍在佛教中是非实体性的空,它与个别的事就完全是非二元性的。在这一意义上,理作为佛教的普遍,就根本不同於西方思想中的普遍。在西方,由於普遍的超越性质和实体性质,它与特殊是二元性的。  日文裹的理性一词,虽然它非佛教的含义是“reason”(理性),但在佛教里则如方才所说,意指‘法性’或真如”。它并不慧指nous、...

    阿部正雄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90963907.html
  • 佛法对善恶的看法

    或去伤害别人、违背道理,对于现在或是将来,会引发伤害性的如贪、嗔、痴或无惭愧心,或这个人会去违背戒律,做违背道德的事情,这些都是恶。   一切世间的道理都分作二元化,离不开善恶的分别。但是佛法以究竟...

    千佛山

    |善恶|烦恼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2/0928197200.html
  • 香江漫话:星期六的零钱 香港全民的慈善活动

    二元或者五元的硬币,很少有几角的,“如果是十元当然更好”,张皓贤说。更显温馨的是,如果你恰好没有零钱,也没关系。前不久的一个周六早晨,记者在去办公室的路上,遇到一个“卖旗”的小女孩,下意识地停下脚步,摸...

    【佚名】

    |慈善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7/07/07390910534.html
  • 精勤实践普贤行愿 讲座增上学员慧根

    做事,抛弃二元思维模式和惯性思维、从禅定中学会思维,最终就能从随缘中得到自在,得到一生的平安幸福。法师最后寄语大家:执着是一种负担,甚至是一种苦楚。树木长高了不得不修剪多余的树枝;花朵为了结果,只好...

    佚名

    |普贤|讲座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8/08/10372328292.html
  • 照破山河万朵

    “悟”就不同于一般的法喜,常显现生命彻底翻转的特征。  “悟”时,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,难以形客,相对于过去的二元,如今则直接契于一如,眼前的境界不只与过去不同,还因“千年闇室,一灯即明”,而有生命的...

    林谷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31640993.html
  • 走向非暴力与人权的佛教文化

      权利的概念来自于伦理原则。佛教伦理与关于人权的现代论述有明显的相通之处,尤其是对于责任与不可分裂性/相互依存性的共同关注。佛教对于非二元性的领悟促成了相互承担责任的伦理,或是菩提心——即达赖喇嘛所称的普遍责任。在南传佛教,这是导向菩提或觉悟心的正思维。通过慈爱、非暴力、慈悲与特定责任的教义,此原则表现在日常生活用语里。对于出家人,戒律是责任原则,在家人则依据《吉祥经》。  从佛教来看,人人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45841119.html